(1.宜昌市白蟻防治研究所,宜昌433000;
2.宜昌市康居害蟲防治有限公司,宜昌433000;
3.華中農業大學,昆蟲資源利用與害蟲可持續治理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武漢430070)
摘要:白蟻危害關系到公共安全,在城市或人口密集地尤其需要重視白蟻危害帶來 的公共安全問題及隱患。我國開展城市白蟻預防工作已有近30年,有效地降低了各地城區 的白蟻危害率。目前,我國的白蟻防治面臨著轉型升級的現狀,白蟻監測控制技術將逐漸 取代傳統的“毒土屏障法”。本文綜述了新建房屋白蟻預防餉現狀和不足,以及白蟻監測 控制技術在新建房屋預防中的應用情況,并展望了 “誘殺合一”的理念和技術結合建筑場 地生態管理的方式來進行白蟻預防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房屋建筑;白蟻;誘殺合一;生態吩蟻
Termite Prevention and Eco - management Status and
Prospect for New Houses and Buildings in China
Xiong Qiang1, Li Weizhong1, Tong Yanyan1,
Liu Chaohua2, Huang Qiuying3, Gao Yongyon3
(1. Institute of Yichang Termite Control, Yichang 443000, China;
2.Yichang Kangju Pest Control CO. , LTD ;
3.Insect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 Hubei Key Laborator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Termite damage related to public safety and we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for public safety issues and risks that caused by termite during densely populated or urban area. Termite prevention carried out for nearly 30 years and reduced the rate of termite damage efiectively. Termite control in our country is facing the statu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ermite monitor _ controlling technology will gradually replaced the " toxic soil barrier" .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s the monitor -controlling technology applied in termite prevention of new houses and buildings, and the prospect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u trapping and killing unificationn combine with ecological prevention of the tennite.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rmite; trapping and killing unification; ecological prevention of the termite
白蟻是破壞性很強的世界性害蟲,城市房屋白蟻危害涉及公共安全和公眾利益,尤
其需要引起社會和政府部門的重視。根據2004年修訂發布的《城市房屋白蟻防治管理 規定》(建設部130號令,以下簡稱130號令),我國白蟻危害地區城市新建、改建、 擴建、裝飾裝修的房屋必須實施預防處理?!?130號令”是當前我國白蟻防治綱領性的 部門規章,各地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大多出臺了相關地方性法規或者地方政府規章,并 積極開展白蟻防治工作,控制房屋白蟻危害(李為眾等,2015)。
“毒土屏障法”作為預防地下白蟻危害的方法在國外應用已超過半個世紀(Su和 Scheffrahn, 1998),我國自實施城市房屋白蟻預防以來,一直采取"毒土屏障法"開展 房屋白蟻預防工作。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白蟻防治逐漸由單一的化學防 治向綜合治理(IPM)轉變。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白蟻防治工 作的意見,目前,浙江等地正在全面推行白蟻監測控制技術取代“毒土屏障法”進行 新建房屋的白蟻預防,白蟻防治轉型升級已成必然趨勢。本文綜述了我國新建房屋白蟻 預防現狀和監測控制技術在白蟻預防中的應用及不足,提出“誘殺合一”和從建筑生 態的角度來控制白蟻危害,以期為新建房屋白蟻預防工作提供參考。
1新建房屋建筑白蟻預防現狀
1.1新建房屋白蚊預防現狀
1. 1. 1化學屏障
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全國有白蟻危害的城市逐漸開始開展新建房屋建筑的白 蟻預防工作,噴灑化學藥劑形成毒土屏障一直是.主要的預防方法(劉顯鈞,2006)0 通過藥物處理房屋基礎、基礎墻兩側、散水坡、外墻外側、柱基、樁基沿柱、樁四周、 變形縫、收縮縫等位置土壤后,在房屋基礎地面下及周邊形成連續性的毒土屏障,防止 白蟻侵入房屋。1999年建設部發布《城市房屋白蟻防治管理規定》(建設部72號令) 后,我國城市新建房屋白蟻預防工作已在白蟻危害的大多數地區開展。白蟻預防藥物過 去使用的主要包括亞碑酸鹽、滴滴涕、氯丹、艾氏劑、狄氏劑及毒死婢等殺蟲劑,目前 我國使用的白蟻預防藥劑主要有氧戊菊酯、氯菊酯、氯氤菊酯、毗蟲咻和聯苯菊酯等殺 蟲劑(龐正平和劉建慶,2010)。
1. 1.2物理屏障
物理屏障法是利用砂粒、不銹鋼網篩等來隔絕白蟻入侵房屋的方法。隨著人們對環 境問題和化學防治替代方法的日益重視,物理屏障法在國際上已經得到比較廣泛的關 注。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以及我國廣東均開展過物理屏障預防白蟻入侵的研 究,效果較好的有砂粒、火山巖粒、玄武巖粒、花崗巖粒、粗煤爐渣等(胡劍等, 2006)o
1.2當前白蟻預防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為統一和規范白蟻防治工程基本術語及其定義,實現專業術語標準化,同 時為加強房屋白蟻預防工程的技術管理,保證施工質量,相繼發布了國家標準GB/T 50768—2012《白蟻防治工程基本術語標準》和行業標準JGJ/T 245—2011《房屋白蟻 預防技術規程》。在國家相關部門和各地白蟻防治單位的努力下,白蟻預防事業取得了 較大的發展。但從實際應用情況來看,當前的白蟻預防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
解決。
1.2. 1包治期難以滿足
根據《建設部關于修改<城市房屋白蟻防治管理規定〉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設部令第130號)白蟻預防工程保質期限為15年。白蟻防治藥劑在土壤中受環境因 素的影響經過微生物降解、光解、水解、吸附、遷移、揮發等各種方式直接縮短了其持 效期(牛立志,2013)0氯丹和滅蟻靈持效期較長,在土壤中半衰期可達10年以上, 在氯丹、亞碑酸、滅蟻靈等被禁止生產和使用后,替代藥劑擬除蟲菊酯類和毗蟲咻均表 現出持效期縮短的問題。據報道,在野外條件下,藥劑在土壤中的穩定性順序為:氯菊 酯〉氤戊菊酯〉聯苯菊酯〉毒死脾〉氯氤菊酯〉丙胺磷(Howell和Pawson, 1996) o應 用聯苯菊酯(0.062%)和毒死婢(1%)以3L/irf進行預防施藥,一年后它們在土壤 中的殘留率分別為33.7%、21.5%,推算出半衰期分別為302. 6d、186.3d (林雁等 2006;林雁和鄒順弟,2007)0在美國的野外試驗表明,聯苯菊酯(0.062%)持效期 .長可達14年,其他藥劑均在14年以下,有的甚至只有2-3年(毛偉光等,2008 )o 另外,結合氣象因素、藥劑質量以及施藥技術等原因,白蟻預防持效期幾乎不可能達到 15年(譚速進,2004) o 1.2.2影響生態環境
根據《房屋白蟻預防技術規程》(JGJ/T 245—2011),藥物屏障應連續設置,垂直 屏障土壤中的藥液使用劑量應為25~30L/m2,水平屏障土壤中的藥液使用劑量應為 3 ~5Vm2o在確保預防效果的前提下,需高濃度、高劑量多次施藥,大大增加了有毒 化學藥劑在環境中的使用量,勢必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威脅。
1.2.3防治手段單一
目前,我國白蟻預防仍以噴灑化學藥劑為主,物理屏障法在堤壩白蟻防治、建筑物 伸縮縫、衛生間、廚房、管道井、立柱等局部區域具有可觀的應用前景,但尚處于實驗 研究上。單純的化學施藥且不考慮檢查原有蟻害、不清理建筑場地纖維素垃圾、不檢疫 移栽苗木等,都會影響預防效果。
2監測控制技術在新建預防中的應用
2.1形勢政策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 建設的意見》,要求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使用,推動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大自 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根據建設部《關于印發全國白 蟻防治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建房〔2012〕92號),白蟻防治應建 立環保型新技術推廣機制,實現白蟻防治方式轉型升級,使白蟻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化 學藥物使用量大幅降低,實現白蟻防治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和諧發展。
浙江省已率先開始全面推行監測控制技術取代“毒土屏障法”進行白蟻預防的工 作,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白蟻防治工作的意見》,浙政辦發 〔2014〕131號),杭州、寧波自2015年1月1日來全面推行白蟻監測控制技術,其他 設區市自2015年6月1日起全面推行白蟻監測控制技術。由浙江省白蟻防治中心主編,
卷史邑蟲研究(第十二卷)
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批準的浙江省工程建設標準《房屋白蟻監測控制技術規程》 (DB33/T 1108-2014)作為我國首部房屋白蟻監測控制技術的標準也于2014年12月1 日起施行。同時為推廣監測控制技術防治白蟻,浙江省物價局、浙江省財政廳也發布了 《浙江省物價局、浙江省財政廳關于核定監測控制技術白蟻預防費標準的通知》(浙價 費〔2015〕33號)??梢哉f,監測控制技術取代“毒土屏障法”將是全國白蟻防治行 業防治方式轉變的必然趨勢。
2.2應用現狀
在新建房屋白蟻預防工程中,白蟻監測控制裝置在房屋建成及外圍綠化完工后安 裝,定期檢查。一旦發現白蟻取食,即更換或放置毒餌,白蟻取食毒餌后在群體中通過 交哺和修飾行為互相傳遞.終達到殺滅整巢白蟻的效果,運用誘殺系統滅治地下白蟻在 國內外已經有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宋建新和周云,2014; Rust和Su, 2012; Su, 2007)o
目前,浙江省已在全面實行監測控制技術進行新建房屋白蟻預防。杭州自2006年 開始試點白蟻監測控制系統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應用中監測控制技術具有綠色 環保、針對性強、持效性強、滅治徹底等優點。宜昌市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并試 點了大量采用藥餌法控制新建房屋白蟻危害的案例,通過在地坪以下設置藥餌,不加以 移動、取出和檢查,復檢未發現白蟻危害。作為對環境污染小或無污染的白蟻控制方 法,白蟻監測控制技術在新建房屋白蟻預防上具有很強的優勢與發展前景。
2.3存在的問題
白蟻防治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監測控制技術的應用是轉變防治方式的重要 措施之一。當前其他有白蟻危害地區應積極推廣應用監測控制技術,同時加強技術研 究,改善監測控制技術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當前白蟻監測控制技術的不足主要包括:①操作繁瑣且成本高。白蟻監測控制裝置 埋入地下之后,每年甚至每個月要定期檢查所有裝置1 ~2次,工作量較大、成本高。 ②監控持效性較短。白蟻監控裝置一般安裝于淺層地表,在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可能 會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監控裝置丟失。木質餌料埋入地下損耗比較嚴重,天氣條件如降雨 對餌料的浸泡導致損壞也需要考慮,高溫高濕的環境下餌料很容易發霉。③監測干擾白 蟻正?;顒?。目前應用的白蟻測裝置需經常檢查是否有白蟻出現,而地下白蟻對各種干 擾非監常敏感,頻繁地更換餌料或是投放毒餌時所產生的驚擾可能會導致正在取食的白 蟻立即轉移。④監測控制裝置在應用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導致白蟻控制效果大打折扣, 控制裝置大量應用,傳統的人工管理效率低、效果差。
3新建房屋建筑生態防蟻
從建筑本身及周邊環境出發,通過控制蟻患滋生環境和傳播條件,從源頭上遏制蟻 害發生,結合有效的白蟻預防方法便可控制蟻害發生(李棟等,2001 )0
3.1建筑設計
新建房屋在設計上應充分考慮預防白蟻的作用,根據相關要求,房屋應有良好的通 風、采光、防潮、排水條件,與土壤宜接接觸的部位應具有抗白蟻性能,廚房、衛生間 等潮濕位置的墻體,不宜采用空心磚墻結構和木質材料。
3.2場地清理
房屋建筑在建設施工過程中建設施工單位未及時清除建筑場地所遺留的廢舊木質材 料和其他含有纖維素的廢棄物為白蟻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也對建筑安全帶來威脅, 做好“含纖維素垃圾”清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主要內容包括建筑基地清理、回填土 清理、客土回填清理、本土回填清理建筑垃圾回填土清理、木模板拆除等方面(許如 銀和袁曉棟,2000;劉仁元,2005;李濮和侯蕾,2013)。
3.3園林綠化檢疫
近年來,隨著園林綠化面積的加大,大量園林植物的引入,導致園林綠化白蟻危害 有加重的趨勢。部分小區園林綠化材料未經檢驗,可攜大量的活體白蟻,成為了房屋建 筑蟻害發生的傳染源。因此,綠化單位要嚴把質量關,引進生長健壯的、無病蟲害的, 特別是未攜帶活體白蟻的苗木,同時嚴把驗收關,驗收時發現“有白蟻危害跡象的樹 木必須無條件更換”。
4展望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和人們對住房要求的不斷提高,同時在國家大力推 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城市新建房屋的白蟻預防將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岸?土屏障法”使用大量化學藥劑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終將被淘汰;以誘殺為基 礎發展而來的白蟻監測控制技術作為替代方法高效低毒、針對性強,在白蟻防治轉型升 級過程中將扮演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針對目前白蟻監測控制技術在我國城市新建房屋白蟻預防中存在的問題,白蟻預防 應綜合考慮預防效果和預防成本,簡化操作。一種可能的方案是繞過“監測”,從一開 始即使用毒餌,通過采取措施使毒餌在白蟻取食之前能夠保持長效而不腐爛、長霉。 Su (2007)通過試驗表明,采取聚乙烯薄膜包裹餌料和餌劑并用塑料纜線纏繞的方法, 足以承受高溫、降雨及溫差變化等條件,同時白蟻能夠蛀蝕包裹材料而取食餌料、餌 劑。宜昌市白蟻防治研究所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即開始研究并篩選餌劑包埋材料, 當取食的白蟻達到一定數量后,蛀破塑料袋取食餌劑(劉顯鈞,2015; Li等,2010), 目前,宜昌市康居害蟲防治有限公司于2015年已將該方法及成果申請..。通過解決 餌料特別是餌劑在自然環境下易腐爛生霉的問題,即可將“監測、控制”簡化為“誘 殺合一”,大大降低當前白蟻監測控制技術的成本,實現大面積推廣應用。
白蟻作為世界性害蟲,其防治還應結合白蟻生活習性和當地相關生態因素(Sileshi 等,2009)0在新建房屋白蟻預防中,建筑本身、含纖維素建筑垃圾以及引入的園林苗 木都是蟻害發生重要生態因素。只有充分重視建筑生態防蟻,將相關工作程序化、規范 化,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證白蟻預防工程質量。
參考文獻
胡劍,鐘俊鴻,郭明昉.2006.物理屏障預防白蟻技術的研究及應用[J].昆蟲知識,43 (1):
27 -32.
華中昆蟲研究(第十二卷)
李棟,田偉金,黎明.2001.白蟻的生態防治方法與技術[J].昆蟲知識,38 (5): 380 - 382. 李濮,侯蕾.2013.白蟻防治技術標準關于建筑設計與施工的誤區分析[J],中華衛生殺蟲藥械,
19 (5): 440 - 443.
李為眾,熊強,童嚴嚴,等.2015.我國城市房屋白蟻防治的法規現狀及展望[J].中華衛生殺 蟲藥械,21 (3): 314-316, 320.
林雁,黃曉光,張錫良.2006.毒死卿、聯苯菊酯在模擬房屋白蟻預防施工的野外試驗地的殘留 動態研究[J].農藥學學報,8 (2): 1-5.
林雁,郭順弟.2007.常用白蟻防治藥劑的降解、持效期的研究與探討[J].農藥,46 (9): 586-590.
劉仁元.2005.淺議新建房屋白蟻預防流程及含纖維建筑垃圾清理的方法[J].白蟻防治(4): 8 -9.
劉顯鈞.2006.藥餌法對新建房屋白蟻控制技術的研究[J].中華衛生殺蟲藥械,12 (2): 124 - 12 &
劉顯鈞.2015.白蟻誘殺裝置的研制及應用[J].中華衛生殺蟲藥械,21 (4): 416 - 420.
毛偉光,葉天降,莫建初.2008.關于新建房屋白蟻預防措施的思考[J].中華衛生殺蟲藥械, 14 ( 2): 137 -139.
牛立志.2013.白蟻預防藥物在土壤中的環境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衛生殺蟲藥械,19 (5): 444 - 446.
龐正平,劉建慶.2010.我國白蟻防治藥劑的農藥登記概況[J].中華衛生殺蟲藥械,16 (1): 67 - 68.
宋建新,周云.2014.白蟻監測控制裝置對新建預防的效果分析——以杭州市余杭區臨平桂花城 桂花苑為例[J].城市害蟲防治(4): 12-15.
譚速進.2004.新建房屋白蟻預防處理保證期限的探討[J].中華衛生殺蟲藥械,10 (1): 49-51.
許如銀,袁曉棟.2000.房屋建筑物的白蟻防治及環境管理[J].白蟻科技,17 (4): 31-33. 宜昌市康居害蟲防治有限公司.一種防治白蟻的藥劑,制備方法以及防治白蟻的裝置:中國,
CN104823993A [P], 2015 - 08 -12.
浙江省政府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白蟻防治工作的意見[EB/OL]. (2014 - 11 - 29) . http: //zfxxgk. zj. gov. cn/xxgk/jcms_ files/jcmsl/web57/site/art/2014/12/5/ art_ 9503_ 68621. html.
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 DB33/T 1108 -2014.房屋白蟻監測控制技術規程[S].杭州:浙江工 商大學出版社,2014.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12. GB/T 50768-2012,白蟻防治工程基本術語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JGJ/T 245—2011,房屋白蟻預防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 建筑工業出本社,2011.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全國白蟻防治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EB/OL]. (2012 - 06 - 21 ) . http: //www. mohurcL gov. cn/zcfg/jsbwj _ 0/jsbwjfdcy/201209/120120911 _ 211355. html.
Howell H N, Pawson B M. 1996. Persistence and bioavailability of termiticides to subterranean termites (Isoptera: Rhinotermitidae) from five soil types and locations in Texas [ J]. Sociobiology, 28 (3): 337 -363.
Li W Z, Tong Y Y, Xiong Q, el al. 2010. Efficacy of Three Kinds of Baits Against the Subterranean Termite 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Isoptera: Rhinotermitidae) in Rural Houses in China [J]. Sociobiology, 56 (1): 209 - 222.
Rust M K, Su N Y. 2012. Managing social insects of urban importance [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57: 355 -375.
Sileshi G W, Nyeko P, Nkunika P 0 Y, et al. Integrating Ethno-Ecological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Termites for Sustainable Termite Management and Human Welfare in Africa [ J]. Ecology & Society, 2009, 14 (1): 124 -145.
Su N Y, Scheffrahn R H. 199& A review of subterranean termite control practices and prospects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programmes [J].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Reviews, 3 (1) : 1 -13.
Su N Y. 2007. Hermetically Sealed Baits for Subterranean Termites (Isoptera: Rhinotermitidae) [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100 ( 2): 475 -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