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漢市白蟻防治研究所 430015; 2.宜昌市白蟻防治研究所 433000)
中圖分類號:4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6114(2013)01-060-003
摘 要:白蟻是破壞性很強的社會性昆蟲。白蟻防治方法主要有化學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 治 3 種方法, 目前應用.多的是化學防治法。但隨著包括我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簽署的《關于持久性 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的生效,采用化學防治白蟻的方法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文章闡述 了物理防治技術在國內外的研究及應用現狀,并對物理防治白蟻技術的發展前景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白蟻;物理防治;物理屏障
物理防治(Physical Prevention and Cure)指利
用簡單工具和各種物理因素,如光、熱、電、溫度、 濕度和放射能、聲波等防治白蟻的措施,包括. 原始、.簡單的徒手捕殺或挖巢,以及近代物理 .新成就的運用,是一類古老而又年輕的防治 手段。
近年來,國際上物理防治技術在白蟻防治方 面的研究與應用取得了一些突破和創新。在研究 上,基于白蟻自身上顎和頭部寬度的限制的生理 特性,在物理屏障預防方法[1-4]和預防屏障材料[5-6] 上做了深入的研究,驗證了物理防治白蟻的可行 性;在應用方面利用前面的研究結果在實際操作 中加以應用,大大減少了白蟻對房屋建筑的危害。
物理防治技術的應用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 以放棄化學藥劑的使用,大大減少對人類居住和 生活環境的污染,是綠色環保的白蟻預防技術。 隨著人們對環境安全的日益關心和國際公約壓 力的增加,尋求非化學方法來代替化學屏障方法 是白蟻防治的趨勢,物理防治白蟻技術已得到越 來越多的國家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的重視。
1我國白蟻防治基本情況
1.1 分布與 危害
我國白蟻大部分分布在長江以南廣大地區, 向北逐漸減少?,F已發現白蟻.北的地區是遼 寧的丹東和北京地區(約北緯 40°),經山西的介休 (北緯 37°) ,陜西的韓城(北緯 35.5°) ,甘肅文縣 (北緯 33°) ,再往北與西藏的墨脫(北緯 29.5°)相 連[7]。以此為界,在界限的東南部是白蟻的分布區。
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危害的主要白蟻種類 是堆砂白蟻屬es Banks (1906)、乳白蟻 屬 Coptotermesr Wasmann (1896)、散白蟻屬 Reti- culitennes Holmgren (1912)、土 白蟻屬 Odont- otermes Holmgren(1912)、大白蟻屬 Macrotennesr Holmgren (1912)的白蟻種類。在我國不同的白 蟻分布區,白蟻對房屋建筑、堤壩水庫、通訊、交 通、工農業生產等各個領域造成危害。長江以南 地區和白蟻分布區內的經濟發達地區,白蟻危害 尤為嚴重。白蟻危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約20 億元~25 億元[8]。白蟻對文物古跡、堤壩水庫等
綜述
造成的毀壞則難以用經濟數據統計。
1.2我國白蟻防治的主要方法 我國白蟻防治目前針對房屋建筑白蟻、水庫 堤壩白蟻和電纜白蟻主要采取化學屏障預防、化 學藥劑滅治、餌劑滅殺、挖巢、煙熏、灌漿固堤等 方法。其中化學屏障預防、化學藥劑滅治、餌劑 滅殺為目前主流防治方法。挖巢和灌漿固堤主 要應用在水庫堤壩的白蟻防治上。
2物理防治技術在白蟻防治中研究現狀
2.1 物理防治技術的主要種類 目前國內應用的較多的物理防治技術主要 是人工挖巢法。國際上應用較多的物理防治技 術主要是物理屏障法(Physical Barriers)、熱處理 法(Thermal Pest Eradication, TPE or Heat)、冷凍處 理法(Freezing or Cold))電處理法(Electricity or Electrocution)、微波處理法(Microwaves)等。
2.2挖巢法防治白蟻的研究 挖巢法是指通過人工挖除白蟻巢穴來達到 消滅白蟻種群的方法,白蟻挖巢方法可分為定 向、定位、找路、挖巢 4大步驟。郭啟華應用挖巢 法對黑翅土白蟻進行了防治,1個月共挖出土棲 性黑翅土白蟻巢 75個(75對蟻王、蟻后) [9]。國外 少見挖巢法相關報道。
2.3物理屏障預防白蟻的研究 我國白蟻科學工作者開展了大量的固體顆 粒屏障預防白蟻技術的研究。李棟等從 20世紀 60年代開始在荊江大堤開展物理屏障預防白蟻 的工作, 70 年代在廣東做了中間試驗[10], 80 年代 在廣東大壩做了推廣應用試驗,經過預防處理的 大壩 8年內未發現白蟻侵入,結果非常理想[11]。
90 年代,李棟等又對家白蟻做了砂石粒阻隔入 侵的預防試驗,并獲得..[12]。
Ebeling等在1957年在美國加州首先研究利 用砂粒預防散白蟻Reticulitermes hesperus實驗[13], 這是.早物理屏障預防白蟻的研究報道,但當時 并沒得到足夠重視[1]。實驗結果表明,砂粒規格 可以影響白蟻穿透能力,并得到 3種效果較好的 物理屏障材料:沙粒、火山巖粒、礦渣粒。以后 Su,Smith,Tamashiro,French 等對 物理屏障 預防白 蟻做了進一步研究[1-4],證實其完全是有效的。
3國外常見的物理防治技術介紹
3.1物理屏障法(Physical Barriers) 物理屏障法,即利用砂子、玄武巖石子顆粒、
金屬網、金屬板、PVC板等物質作為物理屏障,防 止白蟻進入建筑物內危害的方法。在澳大利亞 和美國的夏威夷,這種技術投入商業運用已超過 10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市,利用沙子作為物理 屏障防治白蟻,已被證明非常有效。物理屏障法 中有的方法一次施工有效期特別長(如 BTB 技 術和Termi-mesh技術),所有花費低于化學屏障 法,且沒有環境污染,故這種防治方法越來越受 到用戶的青睞。在實際運用中,有的公司往往綜 合運用幾種方法,如BTB和Termi-mesh同時運用 來預防白蟻:不銹鋼篩法(Stainless Steel Mesh))顆 粒屏障法(Aggregate Barriers or Graded Stone Barriers) s 玄武巖屏障技術(Basaltic Termite Barrier, BTB)、砂粒屏障技術(Sand Barriers)、防護板法 (Sheeting)、防水膜法(Membrane Barriers)等。
3.2 熱處理法(Thermal Pest Eradication, TPE or Heat)
該法用熱量殺死建筑木材中的木白蟻,一般 用于局部處理。施工時,不耐熱物品需搬出建 筑;為保護室內供水塑料管,需保持水管內水不 停地流淌。熱空氣由機器鼓入建筑,熱度為 45°C?50°C。處理時間為35 min到lh不等,殺蟲 效率可達 ....。技術關鍵在于熱氣要到達白蟻 危害區域。此法的缺點是對木材或室內熱敏物 品可能有損害,不能保證建筑以后不遭白蟻危 害;優點是處理時間短(一般不超過6h),由于不 使用化學藥劑,處理不久就可以住人。
3.3冷凍處理法(Freezing or Cold)
該法運用 液態氮將白 蟻危害區域溫度降 到-29°C,以凍死干木白蟻,作用時間為30min。技 術關鍵是保持住致死溫度。這種方法對較大建筑
SANONDA
沙隆達
物或有玻璃的建筑無實用價值(低溫能凍碎玻璃)。
3.4電處理法(Electricity or Electrocution)
該法利用電槍處理有干木白蟻的木材,電槍 能釋放90 000V高壓、60 000Hz高頻的低強度(約 0.5 A) 電流,將木材內白蟻殺死,殺蟲效率為 44%?98%,一次僅能處理 1.0m?1.3m 長的木板, 處理時間為2 min~30 min,有時需將木材鉆孔。 此法優點是設備可移動,便于攜帶。
3.5微波處理法(Microwaves)
將多個微波發生器對著有白蟻的墻面,利用 遙控開關控制微波發生器,由微波產生的熱量來 殺死干木白蟻。處理完一塊墻后,將可移動的微 波發生器移至另一塊墻體再繼續處理。此法一次 能處理 0.3m?1.2m 長的范圍,處理時間為 10min ?30min,殺蟲效率為89%?98%。技術關鍵在于處 理時間和微波瓦數。其優點為無需鉆孔,微波就 能到達白蟻危害的地方殺死白蟻,但在封閉或狹 小的地方,這種方法缺乏可操作性。一般將這種 方法用于處理干木白蟻危害程度較輕的木材。
4 展望
根據國際社會簽署的《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 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淘汰現行使用的氯丹、滅 蟻靈等持久性滅蟻劑是大勢所趨。而一個新農 藥的開發需要 5 000 萬美元,從發現新化合物的 生物活性到投產上市需要 8 年?10 年時間[14]。而 白蟻防治藥劑業相對較小,這樣大規模的投入既 不現實也不經濟。物理防治技術特別是物理屏 障防治白蟻具有預防性好、防御時長、研發成本 低廉、材料安全無污染等優點。由于不需要使用 化學藥劑,可減少有毒化學物質對城市生態系統 的壓力。
現階段物理防治具有諸多缺陷:例如人工挖 巢法對房屋建筑和堤壩破壞性大,需要耗費大量 的人力物力,操作難度較大且不易掌握,防治效 果不如化學防治方法明顯;物理屏障法一次性投 入成本高、鋪設操作專業性強、需日常維護和檢 查,而且物理屏障原理是將白蟻和食物隔開,并
綜述
不能減少白蟻種群數量。
物理防治技術特別是物理屏障預防白蟻技 術在堤壩白蟻防治、建筑物內的伸縮縫、洗手間、 廚房、管線等白蟻危害敏感部位應用具有十分可 觀的前景,在目前應作為白蟻綜合治理的一部 分,還應結合化學防治、房屋設計、綠化種植等綜 合措施,實現使用.少劑量的化學藥劑而達到有 效地保護建筑物的目的。在未來可能是防治白 蟻的主要方法之一,但要實現這一目標主要取決 于政府部門的決策、屏障成本、顧客的消費理念 及經濟承受能力[15]。
參考文獻
[1]Su N. Y. J. Uniform size particle barrier: a physical exclusion device against subterranean termites (Isoptera: rhinotermitidae). Econ. Entomol.,1991,84(3) : 912-916.
[2]Smith J. L.,Rust M. K. Tunneling response and mortality of the western subterranean termite, Reticulitermes Hesperus (Isoptera: rhinotermitidae) to soil treated with insecticides. J. Econ. Entom- ol.,1990,83 (4): 1395-1401.
[3]Tamashiro M.,Yates J . R.,Ebesu R. H. In: Tamashiro. M,Su N. Y. (eds) ,Biology and Control of the Formosan Subterranean Ter- mite,Honolulu: Colleg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Human Reso- urces,University Of Hawaii.1987, 16-20.
[4] French J. R. J.,Ahmed B.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Groupon Wood Preservation 24th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 (IRG Document No. IRG/WP/93-40011 ). IGR Secretariat,Stockholm, Sweden,1993.
[5]Myles T. G.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transmissible coating for control of subterranean termites. Sociobiology,1996,28 (3): 373-457.
[6]Pallaske M.,Igarashi A. The Intern. Res. Group on Wood Preserv. 22th Ann. Meet. Proc. (IRG Document No. IRG/WP/1476). IGR Secretariat,Stockholm,Sweden,1991.
[7]黃復生. 中國動物志.昆蟲綱.第 17卷.等翅目.北京:科學出版 社,2000.
[8]李小鷹,王以燕.我國白蟻防治及藥劑應用的現狀和發展.中 華衛生殺蟲藥械,2003(9)1:47-51.
[9]郭啟華.黑翅土白蟻的人工挖巢方法.植物保護,1986,3:52-53.
[10]李棟 . 堤壩白蟻 . 成都 : 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284-288.
[11]李棟,趙元,石錦祥,姚達長,賴宗明.水庫土壩白蟻的預防初 步試驗 .昆蟲知識,1984,21(6):260- 263.
[12]李棟,陳業華,全啟斌.物理法預防大壩白蟻試驗.白蟻科技,
1990,7 (2):5-9
[13]Ebeling W.,Pence R. J. Relation of particle size if the penetration of subterranean termites through barriers of sand or cinders. J. Econ. Entomol.,1957,50 (5):690-692
[14]Su N. Y., Scheffrahn R. H. A review of subterranean termite control practices and prospects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programs. Int. J. Pest Manage Rev.1998, 3:1-13